太平山之旅〜見晴懷古步道
見晴懷古步道是台灣唯一入選全球最美28條小路,昔日太平山森林鐵道變絕美步道。
氣候
地區約為海拔1950公尺,受海拔高度影響終年比平地低12℃~15℃,日夜溫差大。
夏日涼爽,冬季寒流來襲則會降雪,山區多雲霧開車要小心,登山宜早。
原始森林步道
森林天然原始,紅檜肅立幾世紀於此,臺灣杜鵑虯髯其間,越往上則扁柏相繼出現。
階梯兩旁的紫葉槭搶眼。
生態
步道座落水氣濃重的蓊鬱山林,有常青的扁柏、嗜溼的紅檜林、各種蕨類與苔蘚,
以及潮溼森林中特有的二代木奇觀。
帝雉:習慣在晨昏霧裡或細雨時分出來覓食,
一襲寶藍衣裳搭配上黑白相間的長長尾羽,優雅高貴,因此有「迷霧王者」的美譽。
見晴懷古步道係由太平山「見晴線運材軌道」部分路段整建而成,
入口處位於太平山宜專一線23公里處,在雨後乍晴之際可遠眺蘭陽平原,
及奇峰崢嶸的聖稜線;午后常有瑰麗如詩的雲海,有時久陷白茫茫的霧中,
反而湧起渴望見晴的心情,此乃「見晴」地名之由來。
見晴線運材軌道,沿途保留鐵道、木馬、台車輪軸、工寮遺跡等歷史痕跡。
林業文化
太平山、阿里山、八仙山為臺灣的三大林場。
太平山
整片山林的參天巨木,以檜木的比例最高,甚至可稱是台灣森林資源的精華。
昔日行獵山林的泰雅人,將多望溪發源地的加羅山一帶狩獵區域稱為「眠腦」,
意思是一片森林茂密的地方和蓊鬱的綠,有一種像詩一樣,無窮無盡的意境;
1915年,日本人據此譯為太平山,而這個安穩遼闊的新名字,則有期許國運昌隆、欣欣向榮的意涵。
年平均溫度在13℃左右,全年平均濕度在85%以上,總是霧雨繚繞,非常適合林木生長,
因此成為紅檜、扁柏、鐵杉、巒大杉、台灣杉等珍貴林木的搖籃。
於1945年後由台灣省林產管理局太平山林場接收,成為大元山分場。
太平山與大元山兩個生產地大致以翠峰湖為界,兩個林場為不同的出入口,
大元山之生產才從古魯出口,由平地線的公路來運輸,直至1974年直營伐木事業結束。
阿里山
為台灣三大林場之一,1895年起,日本政府開始有計畫的發展林業,
並於1896年發現阿里山地區有完整的檜木森林,因此在1911年起,
陸續完成嘉義至二萬平間、二萬平至阿里山間的鐵路線,正式開啟了阿里山地區的伐木產業。
阿里山的伐木歷史持續了30年後,已造成原始檜木林的砍伐殆盡。
八仙山
始於民國3年。由日據總督府殖產局指令阿里山作業所先行調查測量,
當時計畫伐區,林相優美,產高級紅檜、扁柏、肖楠等針葉樹一級木,
二級木有鐵杉、冷杉、松類甚多,闊葉樹則有烏心石、樟樹、楠木等。
民國5年冬,營林局於佳保臺設置八仙山出張所。
民國9年營林局降格為營林所,民國15年八仙山出張所改為營林所台中出張所,
佳保臺出張所改設八仙山派出所。
民國31年,日軍因太平洋戰爭而將八仙山伐木事業移轉與臺灣拓殖株式會社,
成為官商合營,八仙山派出所則改稱該會社八仙山伐木事務所。
自民國4年木材生產開始,至民國34年台灣光復,
總計砍伐面積3,622公頃,伐木材積1,150,233立方公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