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台灣的寺廟建築會用各式各樣的人物來做裝飾,包含神仙人物、劇齣人物等。

通常這些人物都是來自中國古代的神話、歷史故事、章回小說等古代的人物。

不過人物裝飾中倒是有一組特別的族群卻是以西洋人為背景,

據說是因為早期台灣在政治上受到異族迫害,

對於種種不公平的待遇無法反抗,怨憤之氣無處發洩,

因此將外來統治者形貌施作在屋角上,

不管他們背的是什麼,造型上一定是背負沈重的東西。

這個造型好像是台灣獨有,我所看過大陸各地的傳統建築就沒看過類似的裝飾。

 

節錄《導遊資訊》憨番扛廟角故事的背後 邢金俊
臺灣早期由大陸渡海來臺的漢民族新移民,原來的祖籍以漳、泉、客三地為主,

由於受到彼岸華夏文化傳統慎終追遠及膜拜神祇的影響極深,他們信奉的神明也自然是以家鄉
原有的信仰為主。例如漳州人信仰開漳聖王,泉州的安溪人信仰清水祖師,同安人信仰保
生大帝,汀州人信奉定光古佛,客家人信仰義民爺、三山國王。

也有些沿海的漁民與居民信仰觀音佛祖和媽祖,而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居民則是信奉神農大帝和保儀尊王。

另外也有屬於意念性的信仰如關聖帝君及呂洞賓,因此臺灣民間地區隨處可見形形色色大小林立的廟宇。

有趣的是許多的廟宇建築,常會很有創意地把人物造型拿來當承擔重物的支柱,

最典型的就是「憨番」抬廟(厝)角」也稱「憨番」扛大杉。

扛大杉的「憨番」多以木作材質,抬廟角的「憨番」以剪黏、交趾燒居多。

以建築的力學概念而言,在屋簷下、樑下或柱頭,塑做一個「憨番」扛廟角、扛大杉,

確實可以有鞏固廟宇及分散樑或柱重量的效果。

進一步觀察每一個「憨番」的男性塑像造型富饒變化,大多是微弓著身體,用肩膀扛起著屋角,

濃眉大眼,滿臉絡腮鬍,或憨厚,或威嚴、或逗趣。

或打著赤腳;或穿著華麗的履靴;或高舉雙手撐天的西洋大力士,

或有一手舉樑,另一手提貫錢(或是捧元寶)的,托著書捲的,或手持蕉葉的;

有些身旁還伴隨著象徵福氣的蝙蝠、象徵招財的三腳蟾蜍或是象徵祥瑞的瑞獅。

極少數的還有塑造洋人白領階級也來擔任頂著廟角勞務工作。

 

臺北龍山寺出了前殿,天井上有一個香爐,香爐上也有「憨番」抬廟角的雕塑。

萬華龍山寺正殿天公爐使用西洋人的造型來扛爐頂,.jpg

 

臺北保安宮替代斗拱承擔屋頂的「憨番」,光著頭凸著肚,

臉上卻帶著微笑,他的表情就與他人截然不同,

似乎是對這份為神明出力的工作心甘情願也心情愉悅。

05台北保安宮.jpg

 

一般而言可能有以下幾種有趣的傳說:

有趣的傳說; 「憨番」是荷蘭人佔據臺灣時,所曾經雇用的黑人苦力,

因為黑人天生有蠻力,力氣大可以勝任「扛」的工作,

所以修築廟宇的匠師把這種塑像放在牆頭上,以支撐沈重的屋角。
自 1624 年荷蘭人入據安平,在南臺灣展開為期 38 年的殖民統治,

民間不滿荷人強取豪奪的壓榨統治,因此在嘉南一帶的廟宇中,

民間普遍出現以俗稱的紅毛番(荷蘭人),支撐著角或大樑。

過去曾經受洋人欺侮,在此發洩曾受欺負的情緒,是一種阿Q式的精神補償勝利法。

 

有趣的傳說; 是建廟師父用來修理討厭的人。

以前農業社會生活步調不似現代人的忙碌、緊湊,有些人家境稍好,也不用為生活繁忙。

相傳就有一個人,整天遊手好閒,吃飽飯沒事幹的,到處湊熱鬧,也很喜歡批評別人,

有一天,他跑到正在興建中的廟宇閒逛,只見每個工作人員都忙翻了,

唯獨他無所事事對著裡面的施工,任意地說長道短,結果使蓋廟的師傅十分的不爽,為了故意要整他,

於是晚上就照著他的造型做了一尊陶像,並將陶像放到牆頭上,作勢扛著廟角,以紓解心中的不悅情緒。

從此以後大家都不敢得罪造廟師父,怕自己會世世代代站在屋簷下擔任扛廟角的工作。

 

有趣的傳說; 其實華夏民族早就有利用次等民族或卑賤的奴隸造型來作扛重物的例子,

例如國立故宮博物院院藏一件兩千多年之前西周晚期人足獸鋬匜。

匜是盥手注水之器,最早出現於西周中期後段,流行於西周晚期和春秋時期國家重要宴饗之用器,

宴前飯後要行沃盥之禮,且沃盥時盤匜要相互搭配使用,即先執匜澆水於手洗沐,再以盤承接棄水。

《左傳》:「奉匜沃盥」。《儀禮.公食大夫禮》:「小臣具槃匜,在東堂下」。

《國語》:「一個嫡男,奉槃匜以隨諸御」。

這件人足獸鋬匜的把手是一隻形體碩大的巨耳龍,以四隻足攀附匜器,伸長脖子,探頭入匜的造型。

然而匜的四足卻皆是四位兩隻手互相交握,兩耳穿孔,裸露上身的男性,

四個人皆頭頂戴帽表情木然地以頭顱來支撐著匜器。

西周是個封建社會,華夏民族輕蔑外族,文化藝術也反映了當時尊卑落差極大的現實情況,

奉匜沃盥是卑賤者的工作,利用裸身的奴役來頂著匜器,成為當時藝匠採用的題材,也就不覺得奇怪了。

 

以上這些例子,隱隱流露出華夏民族歧視、懲罰或奴役蠻夷之邦之優越感,

因此憨番扛廟角故事的背後不是一種榮譽,反而是一種諷刺、輕蔑、懲罰或種族歧視,

這就是所謂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心態。

而這種歧見心態乃出自於人性之「黨同伐異」,扎根於兩千多年前先秦的夷夏觀念。


# 台灣寺廟也有老外-「憨番扛厝角」,在台南佳里震興宮這一組,由大師葉王製作的大型交趾陶。

01佳里震興宮.JPG

# 裝飾雖然不是憨番,卻非常傳神的將「扛」這個動作表現出來,是非常精彩的斗拱裝飾作品。

 

02北港朝天宮.jpg 北港朝天宮

03北港朝天宮.jpg 北港朝天宮

04學甲慈濟宮.jpg  學甲慈濟宮

B01台南大天后宮.jpg 台南大天后宮

B02台南大天后宮.jpg 台南大天后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羊仔頭 的頭像
    羊仔頭

    羊仔頭生活

    羊仔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