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莫內 (Claude Monet 1840~1926)是印象派最具代表性的大畫家,而印象派(Impressionnisme)

名稱的由來,就是對近代繪畫的發展有相當深遠的影響。印象主義畫家吸取當時科學上的光學理論,

認為色是在光的照射下而產生的,在不同時間、環境、氣候等客觀條件下,受不同光的變化而有各種不同色彩。

法國繪畫上的印象主義從它在巴黎第一次公開出現後,不久便成為一種國際性的風格,它的影響相當深遠,

除繪畫外,也深深影響了文學和音樂諸領域。

印象主義是十九世紀末在歐洲文化活動中心巴黎萌生的一種藝術風格。

印象派藝術家的活動雖然屬於十九世紀的範疇,但是他們所探尋的這種新語言、新風格,

卻意味著同浪漫主義的一些傳統形式與風格的決裂,並為二十世紀以“現代派”面目出現的各種藝術做好了準備,

因此,印象派很自然地成為聯結兩個世紀的紐帶。由於印象主義首先是在繪畫中出現的,

再加上法國諸姊妹藝術之間的相互聯繫又特別密切,因此,談論音樂上的印象主義,

首先也得從法國的印象主義繪畫談起。音樂與繪畫是藝術上的表現,

音樂創作者藉音符的高低、強弱、節奏、音色抒發情感;

繪畫家使用顏色的變化、光影的強弱、構圖的比例來表現感情。

 

現代攝影的技術和藝術也是和其它學科領域一樣,是人類隨著現代的趨勢走向演變的結果。

攝影美學的初始延續了西方古典繪畫的形式。最初的攝影藝術是古典繪畫美學的藝術形式,

這些攝影家們是從直接模仿繪畫的肖像、場景開始創作,

那時的作品具有西洋繪畫般的美感、又有電影式的情節故事在裡面,是非常有哲理性的藝術作品,

被人們稱為「高藝術」攝影。隨著機械工業的發展,照相術進步了,尤其是成像速度的進步,

攝影出現了一些突破「完全畫意攝影」的風格攝影家,有如當時的人像攝影、自然派攝影和風土攝影,

這些攝影家們雖然有自己的不同風格,意圖走出完全畫意模式,但還都是沿襲著非常嚴格的繪畫藝術美學的形式,

還屬於繪畫攝影派的範疇。在攝影的歷史上稱這個時期古典畫意攝影為第一個「攝影經典時代」。

這個時代對美的要求是創作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藝術理念,是趨於浪漫和唯美的。

 

其實,不管現代攝影怎樣發展,人的思維怎樣隨著時代變化,攝影表現形式上怎樣五花八門,

200年的攝影史上有一條線始終連接著攝影的初衷,那就是古典繪畫的基礎——攝影美學的根基始終沒有終結。

人們把這種視覺藝術的規範作為學院學習的基礎課,作為世界最有影響力的攝影獎的標準規範。

它源於古典美術、源於古典音樂、源於一切真正傳統人類理智的對美的理解概念,是具有邏輯性和辯證思維的。

因為傳統美的理念是造物主傳給人類的對美的理念,怎麼能因為科學工業時代的變化而消失呢?

他是人類活著就存在的一部分。到目前為止,世界上一些具有影響力的攝影組織,

從百多年前開始就嚴格的延續著傳統繪畫美學的理念,規範著藝術的標準,所以是人們公認的純藝術攝影組織。

像電影界最有影響力的奧斯卡攝影獎的評獎,還有那些大製作的電影攝影,

多數始終是沿用著嚴格的傳統美學理論標準,雖然受到現代派的影響,但是變也沒有變多少。

這也是人類永遠也抹不去的對美的思維理念——人類的傳統思維理念。

 

印象主義原指畫家的畫作不著重於具體精細地描繪,而強調光影微妙變化所帶來的主觀感受。

德布西(Claude Achille Debussy)受印象畫派畫作的影響與啟發,

音樂風格不以傳統所講究的優美旋律或完整樂曲架構為主要訴求,而追求一種聲音色彩瞬間變化所產生的音響效果。

因此他的音樂在旋律架構上變得模糊不清,給人一種朦朧的印象。儘管德布西本人並不是很喜歡印象派這個稱呼,

但世人還是稱他所寫的音樂是印象派的音樂。

 

德布西在音樂院中學習作曲及鋼琴,曾多次贏得學校鋼琴比賽的獎項,

但在樂理方面,他一直是個讓老師頭痛的學生。他很早就顯示出對非正統和聲的獨特見解,

在他的作業中經常出現違反規則的不尋常和聲,這使他獲得了 " 傳統破壞者 " 的稱號。

由於擁有強烈的反叛性,老師始終認為德布西是位不堪造就的學生,

同學們也認為他是一個古怪、倔強而又難以相處的人。

 

1880 年德布西認識了柴可夫斯基的贊助人梅克夫人。

並於 1881 年及 1882 年兩度前往俄國擔任梅克夫人家的鋼琴老師,他時常與梅克夫人一起彈奏鋼琴二重奏,

並教她的孩子們彈琴。梅克夫人在寫給柴可夫斯基的信上時常提到德布西,

一封信裡她曾對德布西有過這樣的一段描述:他徹頭徹底是個巴黎人,活潑、有生氣,

很機智也很會模仿,他對古諾的模仿尤為逗趣。

 

1882 年德布西以一首女聲合唱曲 " 春 " 競爭羅馬大獎但落選。隔年又以一首清唱劇 "

劍客 " 再度爭逐,獲得了第二獎。1884 年三度參賽,終於以一首清唱劇 " 浪子 " 得到首獎。

按照羅馬大獎的比賽規則,獲得首獎者可以到義大利留學三年,因此德布西便於1885 年前往羅馬。

由於當時留學羅馬的法國學生都被集中住在同一個地方接受統一管理,

這種集體的生活方式對德布西而言實在無法接受,因此才待了兩年多,

在還未完成最後學業的狀況下就逕自離開羅馬返回巴黎。回到巴黎後結識了詩人馬拉梅,

並加入馬拉梅家著名的《星期二夜晚》聚會。

在那兒遇見許多位具領導地位的象徵主義文學家及印象派畫家,他們給了德布西相當深遠的影響。

因為德布西所結交的象徵主義詩人都是華格納的熱烈崇拜者,影響所及,

德布西曾於 1888 年和 1889 年兩度前往拜魯特觀賞華格納樂劇。

 

當他第二次從拜魯特回來後突然醒悟,

身為法國作曲家應該要建立自己的音樂風格而不能老是屈服在德國的音樂之下,

所以他一變而成為華格納的反對者。他的反對意識非常強烈,自己的作品也愈來愈趨向法國化,

最後終於成為一位純然法國風格的作曲家。1889 年巴黎舉辦世界萬國博覽會,

在博覽會上德布西首次接觸到爪哇島的甘美朗音樂,他深深為這種東方異國音所著迷,

使他在日後的作品中時常運用五聲音階。

1893 年他的 " 弦樂四重奏 " 獲得演出機會,這是他第一首真正能引起人們注意的作品。

1894 年管弦樂曲 " 牧神的午后前奏曲 " 在國民音樂協會首演

〈這首曲子是德布西根據馬拉梅的詩 " 牧神的午后 " 於一八九二年所寫〉,

由於曲子呈現出充滿官能美的夢幻意境,觀眾聽得如癡如醉。

德布西印象風格的作曲手法至此完全顯示並且確立。

1899 年德布西完成了另一首不朽傑作 " 夜曲 ",

這是一首由《雲、節日及人魚》三段音樂所組成的管弦樂曲,

在最後一段的〈人魚〉中,德布西大膽採用無歌詞的女聲合唱,

這在當時不僅是極富創意的手法,其所表現出的神秘、縹緲的氣氛,也讓此曲更具有印象主義性格。

1902 年 4 月 30 日德布西唯一的一部歌劇 " 佩利亞與梅麗桑 "

在巴黎喜歌劇院公演〈德布西從 1903 年起即開始寫作這齣歌劇,前後花了八年的時間〉。

然而就在正式上演之前,該劇原作者梅特林克公開表示反對德布西的這部歌劇,

並說 : " 佩利亞與梅麗桑 " 是一部令我感到陌生而且厭惡的作品,我希望它立刻並且完全的失敗 "。

為何梅特林克當初同意德布西以他的著作譜寫歌劇,後來又突然強烈反對呢?

其原因除了德布西在未徵得他的同意下對劇情做了少許更動外,

最主要是德布西先前允諾首演時由梅特林克夫人飾唱梅麗桑一角,

可是後來卻改由美國籍女歌手葛登擔綱,此舉激怒了梅特林克,因此他才意圖報復。

佩利亞與梅麗桑首演的成績毀譽參半,有樂評家認為它是一部頹廢而又矯揉造作的作品,

但也有人認為它是一部偉大的歌劇,它已完全脫離義大利歌劇的影響,

同時也是對於當時的華格納旋風的一記強力反擊。佩利亞與梅麗桑發表後,

德布西成了當時新音樂運動的領導人物,他在歐洲許多城市以指揮的身分演出自己的作品,

同時也常為各雜誌撰寫評論。基本上德布西是一個刻薄、機敏又喜歡批評的評論家,

雖然偶爾會失之公允,但總能言之有物。

1903 年完成鋼琴作品 " 版畫 ",1905 五年完成 " 映象 " 第一卷,

同年十月交響詩 " 海 " 在巴黎首演。同月艾瑪為他生下他唯一的女兒。

1907 年至 1915 年間德布西先後譜出了不少鋼琴作品,例如 1907 年 " 映象 " 第二卷,

1908 年 " 兒童世界 " ,1910 年 " 前奏曲 " 第一卷,1913 年 " 前奏曲 " 第二卷以及 1915 年 " 十二首練習曲 " 等。

 

德布西在這些樂曲中充份運用鋼琴的特性,如踏板的使用,高、低音域間的對比以及泛音的混合效果等。

他的一些新嘗試,讓世人對鋼琴音響有了全新體認,所以德布西在鋼琴音樂的貢獻是可以和蕭邦媲美的。

1916 年完成 " 長笛、中提琴與豎琴奏鳴曲 " 和 " 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 "。1917 年完成 " 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 "。

 

費了一番功夫爬文,整理出音樂、繪畫、攝影淵源關係。(上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羊仔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