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橫天祥

E001.JPG

E002IMG_1958.JPG

E003.JPG

E005.JPG

E011IMG_1976.JPG

二次大戰後,在1945年9月2日、10日、30日分別有三次颱風侵襲當地,

導致合歡越嶺道等道路重創,該神社亦受損,後於1950年代重新探勘、

開鑿中橫公路時被中華民國政府順勢拆除。

後來當地時任總統的蔣中正在1961年造訪時將地名改為「天祥」,

不久之後神社舊址豎立了文天祥石像與正氣歌石碑。

1874年(明治7年)2月佐賀之亂平定後,轉任熊本鎮台參謀長,

並參與牡丹社事件的出兵台灣。

佐久間在任內不斷地對原住民用兵,其有名的「五年理蕃計畫」,

以北討泰雅族,南撫布農族為原則,一方面以「以蕃制蕃」外,

也對原住民發動「理蕃戰役」(約160多次)。

當處理原住民事務告一段落之後,隨即卸下總督職務,並於3個月後以71歲高齡去世。

任內發生林圯埔事件(1912年3月23日)、土庫事件(1912年6月),

被稱為「鐵血總督」,是台灣總督中在任最久的一位。

獎勵移民,在花蓮港廳設「吉野村」(今吉安鄉)、「豐田村」(今壽豐鄉豐田村)、

「林田村」(今鳳林鎮南平里);設置台北市主要街道的下水道,普及郵政、電信事業;

資助台北了覺寺(現十普寺)改建本堂。

佐久間到台灣當總督之前,就曾參加過1874年著名的石門之役,

然其最有名莫過於「太魯閣戰爭」(1914年),

率軍約2萬人親征,總部就設於石門山山下。

事件後,臺灣總督府在行政改革中,將太魯閣人所居住之全部區域,定名為「研海事業區」。

「研海」是佐久間左馬太的雅號,猶如佐久間的名字。

佐久間神社是臺灣日治時期存在於臺灣花蓮港廳花蓮郡的神社,社格為無格社。

該神社之設立乃是日本政府於1923年(大正12年),為紀念其在太魯閣之役的功績而建,

供奉大己貴命與第五任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

原址為現在的太魯閣國家公園裡的天祥,該地在1960年完成中橫公路後,

立了文天祥的銅像而改為「文天祥公園」。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國民政府自日本人手中接收台灣,

並於1950年代將花蓮的「佐久間神社」拆除,並將塔比多地名更改為「天祥」。

1967年國民政府於日治時期的「佐久間神社」舊址興建象徵「忠孝結義」、

「抵禦外族」的民族英雄文天祥銅像與正氣歌石碑,

文天祥的銅像主要是由台灣藝術家方延傑根據史學家方豪所提供的歷史資料所加以雕塑,

當時天祥周邊富有「民族精神」的工程建設尚有多處正在進行,

例如嶽王亭、孟母亭、慈母亭、慈母橋等工程,也是於此段期間內陸續的完成興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羊仔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